台灣加拿大文化節活動足跡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1990

「台灣作曲家之夜音樂會」由熱愛台加音樂與文化的溫哥華東寧書院陳慧中老師發起,期望藉由向加拿大普羅大眾介紹台灣作曲家的音樂作品,促進加拿大和台灣彼此的音樂交流。這場首次舉辦的音樂會於溫哥華長老教會舉行,活動邀請台灣著名作曲家蕭泰然先生擔任特別嘉賓,現場超過1000名觀眾;此音樂會也為之後一系列的台灣文化節活動揭開序幕。

1991

溫哥華東寧書院於女皇小劇院(Vancouver Playhouse Theatre)再次舉辦台灣作曲家鋼琴音樂會。本次活動更進一步向加拿大各音樂團體與不同族裔推廣台灣作曲家的作品,以國際共通的語言-「音樂」促進彼此理解。台加文化協會在今年正式於溫哥華成立。

1992

台加文化協會與溫哥華東寧書院合作,共同舉辦這個一年一度的音樂盛會-台灣作曲家室內音樂會, 加拿大音樂家和一般觀眾的參與人數逐年上升,每年音樂、文化交流的基礎就此穩固建立。
1992

1993

活動正式改名為「台灣作曲家音樂節」,音樂會規模慢慢擴大,溫哥華交響樂團的團員也一同參與演出;許常惠教授亦因此受邀至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演講「台灣音樂的傳統與變遷」。
1993

1994

為了向加拿大當地民眾介紹更多的台灣文化,本活動從一個單純的音樂會開始,逐漸發展成涵蓋各種藝文節目的大型活動,包含攝影展覽、講座、文化研討會,和三個大型音樂會:台北市教師合唱團、男高音吳文修演唱會,以及由溫哥華交響樂團和其他音樂家共同演奏的「台灣作曲家音樂饗宴」,豐富多元的節目內容讓整個活動得到廣大的迴響。
1994

1995

改名為「台灣文化節」,清楚說明本活動的理念與主旨;該年以台灣原住民音樂為焦點,呈現「呂泉生紀念音樂會」、「影片欣賞」、「文化研討會」以及「1995台灣作曲家音樂饗宴」等節目,更邀請知名台灣作曲家李泰祥作為特別嘉賓,活動參與人數超過5000人。本活動亦是列治文蓋特威戲院(Gateway Theatre)10周年慶祝節目之一。
1995

1996

活動於奧芬劇院舉辦兩場「向台灣致敬」音樂會,由溫哥華交響樂團、台灣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與長笛演奏家陳重盛共同合作,每場結尾伴隨著一聲巨響,代表禮炮聲響向台灣致敬;另舉辦「精緻台灣」展覽、台灣民歌漫談,民歌卡拉OK大賽等活動,於羅賓遜廣場舉行。
1996

1997

台灣文化節被訂為加拿大亞太年(Canada’s Year of Asia Pacific)正式節目之一,該年蘭陽戲劇團與金希文帶領的音契合唱管絃樂團,帶來其他台灣僑社和族裔團體無法比擬的表演,加上於UBC大學舉辦的台裔加拿大藝術家展覽、台裔加拿大青年才藝表演等節目,總計吸引5000人參觀欣賞。
1997

1998

由台加文化協會單獨籌辦,首次在加拿大介紹客家文化,展現台灣多元文化的特性;現場亦展示鶯歌陶瓷,引起當地民眾的興趣與熱愛。1998年台灣文化節被提名為最佳文化活動獎,活動總計共有5千多位民眾至現場參觀。
1998

1999

節目呈現台灣文化的多樣性,茶道、蔬果雕刻、原民傳統藝術、攝影藝術和由北美洲臺灣婦女會共同籌辦的展覽等,再一次吸引大群民眾,聚集在羅賓遜廣場欣賞;活動最後以白鷺鷥合唱團的音樂會,以及三位台灣音樂教授表演的「台灣音樂演奏會」中,畫下美好的句點。
1999

2000

2000年台灣文化節的主題為「蛻變」,台灣從一個依靠外援的貧窮島嶼,發展成為有能力伸援別國的國家,彷彿就像是一個醜陋的毛蟲,蛻變為色彩鮮豔的美麗蝴蝶;活動透過一系列的圖片展覽和表演,展示了台灣成長蛻變的轉型過程。
2000

2001

台灣傳統廟會戲曲是一個公開的劇場,民眾可以自由進出,在表演過程中民眾走到外面買東西、吃點小吃是很常見的事;各式傳統工藝、玩具、食品等攤位常見於戲院與廟宇附近,台灣文化節帶來最傳統、最本土的台灣廟會戲曲文化。
2001

2002

延續前年的成功,台灣文化節吸引3萬人參觀,其精彩的節目編排被認為是最好的重點之一,活動宣傳遍佈至數以百萬的北美與亞洲民眾,達到另一個里程碑;本活動亦被加拿大藝文活動事業協會 (Canadian Event Industry Award, CEIA)提名「最佳文化活動」、「最佳大眾娛樂活動」、「成本30萬以上最傑出活動」、「最佳活動」等大獎。
2002

2003

溫哥華市長李建堡公開讚賞台灣文化節,為溫哥華市的特色標誌;該年活動突破3.5萬參觀人數,再次被CEIA提名「最佳文化活動獎」與「最佳活動」等大獎。該年台灣文化節擴大節目規模,規劃室內音樂畫廊,呈現當代藝術與現代文化等多重元素;當年台灣文化節更規劃龍舟比賽,讓造形獨特的龍舟和龍舟競賽等台灣傳統文化,首次於加拿大亮相。
2003

2004

台灣文化節以主題「釋放!」展現台灣當代藝文,參與人數提升至5萬人;因為燈籠藝術、美食料理示範廚房,以及其他各式各樣大排長龍的表演與活動,台灣文化節得到連續4CEIA最佳文化活動獎的殊榮;同年台灣龍舟比賽正式命名為「溫哥華國際台灣龍舟賽」,活動備受當地喜愛
2004

2005

台灣文化節連續第5年榮獲CEIA最佳文化活動獎,在與台灣數位文化展覽的合作之下,本活動更進一步擴展,參觀人數突破6萬,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芭比娃娃與我」的展覽,呈現世界上最流行的娃娃如何改變許多於台灣小城鎮生活的人的故事。
2005

2006

2006年是台灣文化節的重大里程碑,活動擴展至多倫多,並首次與著名的藝文中心多倫多湖濱中心合作,共同策畫台灣文化節。當年活動溫哥華參與人次突破7萬,而多倫多首次舉辦也成功吸引4.5萬人參觀;活動以「Ho-Hai-Yan歡慶台灣」為主題,連續6年獲得最佳文化活動獎的殊榮。
2006

2007

創新為持續成功的關鍵,加拿大台灣文化節提升節目水平, 於今年規劃兩場Live音樂演唱會,台灣首屈一指的搖滾天團五月天亦將加拿大首次登台表演獻給台灣文化節。活動發想「世界之麵」的創新概念,邀請當地社區團體參與,擴大台灣文化節的規模;溫哥華場提供超過4000碗的冠軍麵,溫哥華與多倫多參與總人數超過11萬,是加拿大規模最為龐大的中英雙語藝文活動之一。
2007

2008

啟發自多元文化的加拿大, 2008年研科台灣文化節「世界島嶼」試圖從荷蘭、日本、加拿大、原住民等逐步演變的歷史,探討台灣進化發展的身分定位與影響。2008年研科台灣文化節邀請首次於加拿大登台演唱的台灣搖滾天王伍佰,亦促成台灣國寶級水彩畫家沈國仁與加拿大國寶級水彩畫家Doris McCarthy一起聯展,展現台灣多才多藝、生氣蓬勃的特色。2008年研科台灣文化節溫哥華和多倫多參與人數總和達到14萬,達到全新的里程碑。
2008

2009

新的里程碑,新的使命, TELUS研科台灣文化節開創新的視野,邀請台灣時尚大師林國基老師舉辦時尚走秀,提升藝術精神,同時讓社區團體共同參與設計與擔任模特兒,凝聚社區能量。2009年多倫多、溫哥華活動參與總人次超過10萬,作為加拿大最大的中/英文雙語藝文活動,TELUS研科台灣文化節承擔社會責任,秉持「永續經營」的理念。
2009

2010

當溫哥華走進2010年時,世界都在看;當台灣文化節被徵召為冬奧接棒時,加拿大的台灣人微笑著。這不是場都會、省籍或是國家尊嚴之爭,而是「向世界發聲」的機會真實的觸動了我們;擁抱「偉大的夢想」永遠不會停止,世界新的歡笑與溫暖會因它而存在。溫哥華冬季奧運與2010台灣文化節或許帶來了新的頁章,「有夢最美」仍舊是最古老的成功之鑰。
2010

2011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加拿大為自身的多元文化和族群和諧感到驕傲;台灣這樣一個島嶼國家,因為擁有複雜的歷史歷程,則難以擺脫既有的刻板印象。台灣處於各國互動有無的樞紐位置,其多元文化匯聚影響台灣新世代文化的形成,成為新形態藝術表現的基礎。文化傳統保存與摒棄之間的衝突和混亂成為台灣創新思維的養分,並進一步追求超越與成功。是時候讓世界敞開胸懷,看見台灣,看見名為「台灣崛起」的文化現象。2011年台灣文化節溫哥華與多倫多達到20萬入場總人數。
2011

2012

在加拿大多元社會裡,國家的中心價值及人民的思維不但漸漸的重新被詮釋著,原住民與新移民的融合過程中,錯綜複雜的思緒永遠牽絆著我們,面對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社會價值往往是艱苦的挑戰但也蘊藏著無限的機會。對一個移民社會而言,新住民對新家園一致的期待,無論族裔的背景、語言或信仰,都離不開提升對「生活方式Life Style」的夢。即便在各種生活方式的影響下,加拿大或許找到一個可以凝聚更多共識,建立新世紀的「加拿大認同」,讓人民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表現都環繞在「生活藝術」的呈現。
加拿大台灣文化節以分享台灣經驗為主軸,提供加拿大移民族群中重要的對話平台,探索「生活藝術」的形成與發展。過去台灣社會發展的心路歷程,台灣人民「敢夢」的精神讓「不可能」變成「可能」,台灣文化裡「執著」的性格,讓夢想可以成真 「逐夢、築夢」不但反應了台灣文化的特質,也呼應著加拿大移民社會的中心價值。
2012

2013

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部分,不但代表著我們先人的故事,也同時廣義的詮釋一個社會或族群的生活方式。 而架附在文化底下的智慧正是奠定我們未來的基礎,也一直引導著我們新文化的成形。
地球上的海洋是人類所知的星球中,佔有最大的地形面積,但是人類卻只認識了非常微渺的一部分。 此外,海洋更是各種生命中重要的一環,影響著我們的生態及氣候的變化;不同的文明也藉著海洋的連結有了交流,而海洋所代表的多元、包容及無邊際的意義,是否也蘊含著人類演進的重要秘密。
台灣,一個與海洋有密切關係的國家,在長期的文化定位困擾下,是否能夠在海洋的啟示下,向過去學習,進而凝聚對未來的共識。
2013

2014

台灣文化節歡慶溫哥華25周年!以非台灣原生植物的藍色小花「勿忘我」作為當年主題,象徵外來文化傳入後台灣內化綻放,成為充滿活力、多采多姿且不斷。
進化的台灣文化。如同藍色小花勿忘我,在世界大國的眼中可能沒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每一個在寶島上的人物故事卻有著望眼國際的抱負與志向。每一位台灣人都是形塑台灣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重要基石,我們都是傳承台灣、榮耀台灣的珍貴資產,是世界無法忽視的存在!
2014

2015

在歷史的洪流中,一顆小石頭會造成多大的漣漪?過去的四百年裡,台灣經歷了不同的文化、殖民統治和國際現實的利益交換。這樣錯縱複雜的歷史,為現在的台灣人民(涵蓋原住民)帶來了包袱與壓力。但在這樣的艱辛中,沒有改變過的是台灣人民心中的那點光芒,「希望」能夠毫無恐懼的自主未來生活與文化的理想。過去有許多相同理想的先進們犧牲了人生,用盡全力照亮了台灣的發展。接下來,年輕世代努力著旺盛這把「希望的火炬」、點亮未來。
2015

2016

多元、尊重、交流、共好,台灣文化節呼應加拿大社會的多元價值,於2016年開啟與亞洲對話系列,展開為期五年的計畫,每年邀請一亞洲文化於台灣文化節平台共同展現,用藝文交流的形式,深化族群尊重及文化自主詮釋權。
 在華人世界中,台灣與香港同樣擁有相似的殖民歷史背景,卻也充分展現出獨特的文化特質;思源是更進步的動力,自由是更成功的力量,2016年台灣文化節邀請香港來一場文化共舞,以「思。源」為主題,從認識過去,學習成長,承擔責任,解脫束缚中,感受香港與台灣那股進步的力量,體認帶領世界華人對文化民族定義的進化,創造一個更有包容性的文化意識。
2016

2017

在各種文化慶典中, 舉杯言歡似乎是一種共同的語言,
交杯觸碰時發出的清脆響聲, 似乎有著許多意涵;
無論那瞬間代表的是對過去成就的慶祝、友誼的共享或是未來生活的期待,
都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展現, 創造雙向或多面的對話。
「與日本乾杯!」是探索台灣與日本文化的交錯、歷史的淵源及生活的對話,
以多元文化為國家重要建國價值的加拿大而言, 乾杯帶來了無限的想像!
2017
Scroll to Top